一笑成文>都市小说>凤舞隋末 > 第五百五二章 经典由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文庙也即是孔庙,高密孔庙所在,正在城北偏街东南。

    庙前无街,只有通衢大路贯通南北,加上距离城郭较远,周围也无民居,倒也是一个地域宽阔适合人员聚集的好地方。

    由于此时还是隋末时期,山东各地的文教事当然不如明清时期兴盛,所以这个时代的高密文庙规模也是不大,也就前后两座规模不大的明堂,外加四舍厢房。

    须得知道,这隋末时代科举也才刚刚方兴未艾,各地对孔子和儒教的推崇还没有明清那么狂热,也就只有孔子老家的山东地区才有此规模的孔庙,且各地建置孔庙之事,也是始于北魏孝文帝,直到唐太宗以后才出现各地乡县皆建殿设庙的情况。

    而此时的高密孔庙,前堂名曰先师殿,后堂为崇圣祠,然后四舍厢房则分别拨给工作人员作为安居和进学之所,占地大小不过数亩规模。

    只是,这日一早也不知道谁人组织,便见得至少上千身穿青衫、儒袍的文士书生竟是不约而同地从各处用来,带着笔墨纸砚还有祭祀诸物前来庙祀。

    因为从传统来说,文庙也属于公庙,需要承担地方社火的组织和一些文事方面的活动安排,所以是直接受地方教谕领导,所谓庙祝(工作人员)也是属于官府六房文吏的编制。

    而今日既不是年节,也没提前通知有安排什么活动,所以对这突然出现的人员集聚,文庙的工作人员当然知道肯定事出有因,也就急忙派人去了高密县衙通传,而高密如今的民政系统是天凤军直属,虽然此时也才以最快的时间通传到了黄小刚这里。

    一听有大量文士儒生聚集文庙,黄小刚先是一愣,对左右问道:“莫非今日是什么节气?”

    左右皆是负责版印的工匠,按道理说也都是晓文识字的文化人,可却没人接茬表示今天的确是可以搞祭祀的节日,于是黄小刚就有些纳闷了,忙也丢下手中的试卷走出门来,向一旁正在支应匠人做事的皇家书局管事王迎秋问道:“本地文士可是常有祭祀文庙之事?”

    王迎秋本就是高密本地人士,且是个在本地打理半辈子杂货铺的老掌柜,对地方之事倒是很熟悉,闻言便也摇头道:“我乡文教虽说兴旺,但文事并不繁多,想来今日却非祭祀吉日。”

    听得王迎秋如此说道,黄小刚便也随口低声咕哝了一句道:“怪了,难到这个时代就有人开始玩哭庙了?”

    黄小刚口中提到的“哭庙”,具体来说是一种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差不多被人玩坏的一种组织实施“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的经典由头,明朝因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来自殷实之家、中产阶级的读书人渐渐成为当时的一股重要社会监察力量,当官府有不法之事不当之举,士子们每每聚集文庙,作《卷堂文》,向祖师爷孔圣人哭诉后,更召集民众向上级官府申告。

    而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导致黄小刚能知晓和记住“哭庙”这两个字和其中含义的总要事件,也就是清初著名的“金圣叹哭庙案”。

    所谓的“金圣叹哭庙案”也即是一件发生在清朝顺治末年的重大政治事件,当时也即是顺治十六年事,苏州一代发生灾荒收成大减,本来富庶的江南水乡变成了饥民遍地的灾区。清政府本应减免粮赋,救济灾民,可是江苏巡抚朱国治和新任吴县县令任维初不顾百姓的生计困难,照常催逼粮税。

    且更为可恶的是,县令任维初竟监守自盗,私吞公粮,中饱私囊,数额高达三千多石,其亏空部分却要灾民悉数补偿。百姓对任维初恨之入骨,苏州本地文人倪用宾、金圣叹等诸多生员更是怒火中烧,决心把这些贪官污吏赶走。

    到了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一,顺治皇帝驾崩,哀诏传到苏州,巡抚以下官员各在府堂设立奠幕,并按规定哭灵三日。倪用宾、金圣叹等人认为,正好借哭灵之机控告任维初等人的贪污残暴,惹起众怒,达到驱逐贪官的目的。

    于是到了二月初四这天,诸生员近百余人来到当地孔庙鸣钟击鼓,又一起来到府堂哭告。

    一时之间,跟随者达到上千人,号呼奔走,群情激昂,震动了整个苏州城,酿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当地抚臣见此情景大惊,不但不体恤民意,相反却立即派兵捉拿,示威群众经不住刀砍马踏,哗然而散,金圣叹等十一人被当场捉拿,下入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