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成文>修真小说>超陆权强国 > 第442章 讨袁败局与建设银行
    第442章讨袁败局与建设银行

    16日深夜,开封东城墙守卫军22营7连连长何守信私自联络城外第三师,于深夜打开东城门放曹锟的第三师入城。坚守了七日尚未陷落的开封城陷落,残军被迫撤往洛阳方向。第三师曹锟部因损失惨重未作追击,改由损失较轻的第五师尾追残军。

    8月17日,方才带兵返回湖南长沙的赵恒惕于夜晚突然起兵造反,接管了长沙城防,并派兵围攻湘军都督府,派兵强入‘威利医院’软禁正在疗养中的曾继梧,程子楷等将领因不察,一时之间尽数被抓。第二日清晨,赵恒惕通电宣布湖南取消独立,仍接受中央统治。同时,下令开城迎接第二师入城。北京袁世凯闻电大喜,正巧李汉同时拍电北京,希望中央任命其为湖南镇守使。除去打压李汉的势力,不令其继续增长的想法,袁世凯驳回了他的要求,却任命赵恒惕为湖南都督。同时责令李汉的军队尽快撤出湖南,并出动更多的士兵,进攻江西、安徽叛军。

    赵恒惕通电一出,已经派兵各自占领了湘西跟湘南大片领土的唐继尧、陆荣廷开始收拢兵力但仍以‘暂为委任管理’的名义拒绝了移交所吞并的土地,拒绝了武昌拍往贵阳、南宁的退兵要求。

    国内局势愈发不利于讨袁军势力,几个月前的口水战之中,福建都督孙道仁曾一度参加豫、皖、赣、湘、闽、粤六省联盟,后因胆小怕事而退出。眼看着河南败局已露、湖南业已失陷,福建陆军第4师师长许崇智同部分***人组成福建讨袁同盟会,再一次向孙道仁施加压力,要求出兵。孙道仁本不赞同,但又无力面对军旅,只好以“立刻向军民筹备军款”为由,欲暂且稳下党人。***人看出孙道仁无意革命,企图把孙推倒。但孙有旧部支持,众人不敢贸然发动,曾派人赴赣、粤运动外援,也无结果。5天后,经浙江都督朱瑞之口,袁世凯得知福建的消息之后大喜,当下亲自密电孙道仁,一边许诺不追求其责任,一边强令他尽快解除福建独立,并命他下令革职拿办许崇智,许崇智看到形势不利,只身出走香港。孙道仁很快控制了局势,派人将讨袁司令部门匾摘除。袁世凯得到密报,大喜过望,便发布要孙道仁平乱的命令。孙道仁得到袁世凯的谅解,又保留了都督的位置,但没敢立即采取行动,而是小心翼翼控制福建的局面,先是先是宣布解除福建独立,但是却也没对***下手,只是将一干***员系数赶出军政府,并不断暗示让众人离闽。

    再说广东,其实广东陈炯明对起兵反袁一直十分不赞同。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胡汉民甚至孙中山亲自劝说陈炯明立即起兵讨袁,他都没发难。只是后来,一方面胡汉民主动退让,将他梦寐以求的广东都督之位让给了他,另一方面***人为了争取更多的势力支持,曾有推举与袁世凯有夙怨的前清官僚岑春煊为各省讨袁总司令的想法。岑曾任两广总督,广西都督陆荣廷和梧州的济军首领龙济光皆系其旧部。孙中山、黄兴想通过岑春煊促使两广独立。等安徽率先举起讨袁大旗之后,岑春煊即肩负此使命南下。陈炯明得知倘若自己再不发动,孙、黄愿将广东都督一职让给岑春煊以便讨袁,迫不得已之下宣布广东独立。

    种种都表明,陈炯明跟广东讨袁军注定不可能获得成功。第一在广东省内,陈炯明并不拥有强大到可以令部下追随他反抗中央的威信跟号召力,二来他在党人之中的名声也并不多好。当初胡汉民往南京就职的短暂几个月内,为了能够保证自己在广东坐得安稳,被他残忍杀害的党人就不下百人。因此,当他最终选择了吃下***给的诱饵,咱在了讨袁军的一边。结果,那些原本希望他能够站出来维护中央跟国家统一的将领顿时与他变得离心离德起来。各军军官虽在他的压力下发表讨袁通电,实际上却视他的号令如空文的窘境。对外,他本拟派1旅部队前往援助谭延闿,但各路统兵将领根本不肯应召,以缺粮为借口,公开拒绝发兵援湘。即便陈炯明发放弹药和军饷之后,各部队军官仍然按兵不动。

    随后,袁世凯得知广东变故,发布命令称:“陈炯明祸国、祸乡,竟敢通电各省,措同狂悖,罪不容诛。革去广东都督官职,并撤销其陆军中将暨上将衔,着龙济光督各师、旅长派兵声讨,悬赏拿办。”袁世凯委任龙济光为广东宣抚使,龙助光为宣抚副使。

    龙济光与陈炯明之间有大仇,但是因为得到孙中山、黄兴电文,言道岑春煊已经通电安抚龙济光,其本人也随后将抵达两广安抚陆荣廷跟龙济光,因此他对龙济光疏于防范,认为龙济光断不会倒戈相向。岑春煊很快抵达广州,他认为两个老部下断不会不买他的面子,因此跟陈炯明保证定能说服两人支持讨袁大业。为此他亲自打电报向龙征求讨袁意见,龙在回电中诓骗岑春煊说:“如果能付给济军军饷,当即率部下健儿,追随都督,共灭***。”

    有了这封电报,陈炯明当下心中大定,一边将有可能夺他兵权的岑春煊打发去了广西南宁,希望他能同样劝说陆荣廷加入讨袁行列之中。另一边还不知道龙济光早已恨他入骨,吩咐将他所要之军饷、子弹系数送去,并且只多不少,结果龙济光把子弹和军饷骗到手后,就翻脸不认人。反而由梧州顺流东下,进攻广东。西江防线在济军地强大攻势下土崩瓦解,海军亦转而效命龙济光。

    陈炯明派张正武向李福林求援,李拥兵数千,如果此时加入反袁行列,陈炯明也许能多支撑几日。等到他把驻守琼崖的部队调回广州,也许会有另一番局势。但李福林滑如泥鳅,从来见风使舵,此时见陈炯明地位动摇,也在一旁冷眼作壁上观。

    2师师长苏慎初对陈炯明宣布独立,本不赞成,但他却不露声色,表面上仍和陈炯明虚与周旋,暗中则与他人设谋取消独立。济军攻占三水县城,打开了通往广州的门户,随即进攻广州,广东讨袁失败几成定局。无可奈何之下,陈炯明只好挟资百万和副官一起卷款跑路,躲进广州石室耶稣圣心堂,然后贿赂洋人神父,在其保护下,秘密坐船出走香港。

    在南方讨袁各省中,广东宣布独立最晚,实力最强,堪称***的大本营。它的失败远比立宪派的谭延闿的湖南失陷对各路讨袁军造成的打击更大。随后上海租界宣布不再庇护党人,并同意了袁世凯的北方政府的要求,允许在事先跟租界内的巡捕房知会后,在不影响租界内居民生活的情况下,派遣少量的警探逮捕***人。孙中山等***高层不得不离开上海,经陆路前往南京!

    于此同时,李烈钧所率领之军队,终于在冲破重重困境之后,成功抵达南京。回合了城中的黄兴军队之后,两路强攻第六师李纯部,令其一时不查之下损失一个营,不过依仗着北洋新军佳于国内各军的素质,北洋军度过了最初的慌乱之后有条不紊地宣布撤退,暂停了强攻南京的行动。江苏战局暂且和缓...算是短时间之内,讨袁军收获的唯一一个好消息了。只可惜,所有人都明白当下一仗再打起来的时候,讨袁军将面临着更加残酷的局势!

    8月20日于湖北武昌成立了‘西部建设银行’,为了更多、更快和更好地筹集资金,建设银行在成立之前便经历了长时间的准备跟协调,并且打出了几张好牌。不同于拥有‘中央银行’性质的西部储备银行,建设银行接受入股。除了在统治区域内一口气于应城、襄阳、重庆、自贡、成都、兰州、西安以及长沙开设了八家支行外,还在天津、上海、青岛三地一并开设了三家外地分行,并将下属支行的储备资本金提高到100万元以上,接收民间存款并开通存取业务。与国内各银行、钱庄不同,建设银行有着几大创新。第一,建设银行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用,第二便是制定了存款的高存款利率。

    活期为日息十万分之五(相当于年利率1.82%),月息2‰(相当于年利率2.4%),季息千分之九(相当于年利率3.6%),半年息2.5%(相当于年利率5%),年息6%、三年息7%,以上利率均不计算复利,比当时市场上地利率高出一大截。而且建设银行,只接受西部发行的储备银行券或银元、黄金等贵重金属存款,暂不接受国内其他势力所制定与发行只货币存储,除了北方袁世凯政府发行的‘袁大头’银币。

    因为建设银行开出的利息太过吸引人,不仅西部八省内不少的百姓纷纷从别的银行跟钱庄内提款存入建设银行各分支机构,一时间存钱的人都排起了长队。6%的年息也吸引了不少的外资银行的注意力,毕竟洋人提供给袁世凯政府的贷款利息也不过5%接近6%而已,这么高的利息足够吸引那些追逐利益的洋人注意了。于是,在比利时财团率先拿出了十万英镑兑换了银洋存入建设银行之后,之后的不足半个月的时间内,建设银行公吸引了近七百万银元的存款,约折合六十二万英镑。其中约莫有四十七英镑皆是来自在华洋行存储。

    与高利率相对应的是,建设银行还专门出台了存款细则,规定:每一笔存款相当于一份契约,若是在到期日前支取,必须承担一定责任。活期可以随时支取,不在此限;定期存款若在到期日一个月以内支取,免于违约责任,到期日在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内,利率降低一档处理;三个月以上半年以内,按活期利息支付,半年以上一年以内,不支付利息,本金原额退还,提前一年以上不但没有任何利息,还需扣除1%的手续费。出台这个规定,目的就在于尽最大可能防止提前支取,万一将来发生挤兑情况,也能有所缓解。

    这种手法对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钱庄业、典当业等就不合适了,等于要把资金牢牢吸纳在银行里,但对于普通百姓跟拥有不少土地跟积蓄却舍不得花钱的财主乡绅们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他们对现款地流动性要求并不是那么迫切,而且存一年就有6%的年息,如今国内的世道变得这么快,虽说西部环境较为优良,但是大环境却并不是很好,与其带在身边跟其他钱庄银行里吃那点低息,还不如存进信誉一向很好的西部联合军政府下属的西部建设银行更好一些呢。

    但是,建设银行的出现也得罪了不少的势力。尤其对于银钱行业来说,建设银行此举是把握住了他们的命脉。存款和放款,是钱庄、票号业地本分业务,钱庄的真正发展,也必须存款丰厚,放款有利。特别是上海钱庄,依靠庄票周转和外商银行拆票,往常能以二三万两资本做几十万两以至一二百万两生意。但这种办法,业内也自知危险,称曰“架空”,而谋求增加存款,充实资力。

    原本上海钱庄的存款有股东存款、私人存款、工商存款、同业往来等。又以股东和私人存款为主,其后工商存款渐增,可占百分之三四十左右。庚子之役后,赔款外债款集中上海。但进入宣统年间,钱庄的日子变得不太好过,首先是因为橡皮股票风波,众多钱庄损失惨重;其次是因为辛亥革命,一方面关税全部移存洋人银行,钱庄的官府存款消失,另一面是当时在上海掌权的陈其美等人对工商业的勒索,使得钱庄的工商存款下降,再一方面是革命动荡,经营困难,市民一般也将大量现洋握在手中,不肯出手,造成了辛亥革命后钱庄的倒闭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