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成文>穿越小说>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37章 教坏百姓李伯雅
    视察完周边诸县,李素意识到他的种田计划中,养蚕和缫丝环节都已经准备非常充足,最后就等民间的织锦机投资加速了,最好三年内把剩下八万多台弩梭织机都投资造了,甚至更多一点。

    毕竟未来南安县这边也有水力工坊基地,原材料产出更多了,终端也要动员起来,到时候要让犍为郡的农妇们也都养成加班赚钱的好习惯——这没什么不好,虽然加班辛苦了,但工钱是计件制的,是卖锦百姓自己赚的,又不是李素赚的。

    官府和官商,无非是赚点卖半成品丝的差价,以及收点专利费和税罢了,大头还是百姓的辛苦钱。

    李素结束完视察之后,跟诸葛瑾分析道:“说到底,还是民间的商业氛围不够浓厚,没有达到普通百姓也人人愿意加入到日常贸易中来的程度。要是大家都知道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做附加值最多的活儿。

    都把蚕茧卖给官营工坊、再从官营工坊买缫好的丝回去织、再把锦卖还给兜底统购的官商,民间投资起码比现在快一倍不止。作为郡丞,应该找一两个县,明年试点一下,让所有百姓都融入到‘商品交易’中来,不要自己干自己的。”

    诸葛瑾也觉得李素描绘的理想很好,但想象不出如何鼓励百姓、把人民都变成热衷互通有无。

    “想法是很好,可怎么实现呢?”

    “办法肯定是有的,让我想想,怎么循序渐进。”李素陷入了深思。

    李素之所以敢有此建议,也是因为根据他后世的经验,他一贯觉得成都地区是封建时代也商业氛围非常浓厚的,完全有这样的发展潜力。

    历史上,宋元明清,成都就已经茶馆澡堂遍地都是,而且百姓的聚居方式,自古也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样——这一点,如今的李素就已经有观察到了。

    李素早年跟着刘备在河北征战多年,他知道河北的农村都是一个小村子几十户人家房子造在一起,然后每家每户要种的田在村外,田离得远的人家,每天起床种田都要走好几里路。

    而蜀郡的农村,百姓的房子不喜欢扎堆占用平原好地,而是或在竹林边,或在地头不太平整、不太适合耕种的小地块,因地制宜盖房子。所以蜀郡的农民都是住在自己田旁边的,要赶集的时候才去村子或者镇子的中心。

    这跟蜀地自古民风平和、百姓富庶治安好有关,既节约了优质耕地,又不用担心“因为散住遇到马匪山贼被劫杀”。而那些民风彪悍的地方村子扎堆住、外面还围围墙,完全是安全考虑逼的。

    而其实这就是后世成都这地方茶馆澡堂等休闲商业设施遍地的主要原因。明清两朝成都的茶馆不仅是给人喝茶的,也是给人长期提供热水、确保你任何时候到那儿都有热水洗脸洗手或者喝。

    因为赶集的成都农民到了村镇,离自家房子太远,要用热水没地方讨只能去茶馆。要是河北农村的话,房子就在村镇上,直接回自己家就是了,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商业基础设施”。

    李素治蜀数年,看到目前郫县、成都、都安这些地方的百姓生活方式,其实有时候觉得也挺蛋疼的,没有茶馆,没有澡堂子,还散居,结果大家赶一趟集就灰头土脸的,在镇子上没落脚点的穷人就减少了赶集的次数,这商业文明怎么鼓励得起来嘛。

    尤其古代没有保温杯没有热水瓶,每家每户自己烧热水很浪费,烧多了用不掉很快放凉了,每家都烧就意味着每家生火。还不如交几分之一的柴火到茶楼澡堂然后买热水,又高效又鼓励商业交易习惯。

    治安那么好的地方,商业氛围却不浓厚,太暴殄天物了。

    如今好歹也快进入李素治蜀的第三年了,他觉得可以对“培养商业氛围”这个环节动手了,这样才能彻底盘活他的蜀锦经济,让所有百姓都参与到社会分工中来,不至于觉得“卖蚕买丝再卖锦”的交易太繁琐。

    社会化大分工就是要产业链各个环节多次交易的嘛!

    把这些道理彻底想明白之后,李素就给诸葛瑾画饼:“明年开春之后,先在我的封地郫县,还有都安县搞。官府组织每个村子的大户,在村集上开茶楼和澡堂子。如果不喝茶的话,也不问百姓收茶钱,就收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