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成文>穿越小说>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23章 勤王纲领
    现在不但屯田民全部撤退到河池,而且为了坚壁清野,两县的麦子都做成了碾转,碾转保质期只有两个月,百姓这两个月倒是可以吃饱,腊月开始就要我们开官仓反过来救济这两县百姓了。

    而且这些百姓今年秋收的税赋也没法交了,一来一去,数县全年的粮食收成,还要乘以三到四倍折算成南郑这边的产量,损失有多大?整个汉中盆地不好好整顿民生、奖励耕种积蓄军粮,怎么为将来北伐攻破陈仓、并进一步在右扶风站稳脚跟供粮?

    要我说,翼德和兴霸此战获胜之后,他们那两万人都不能全部留在汉中消耗这儿的粮食,而是应该只留下足够确保防守阳平关、收复散关的必要精兵后,其余依然退回剑阁道以南,或者退回巴郡就食。和平年代少吃汉中一口粮,就是为北伐多储蓄一口粮!

    虽然我们整顿嘉陵江航运已有数年,当初我们整治之前,成都四石粮运到南郑才剩一石,现在可以提高到运出三石运到一石,巴郡更是运出两石半运抵一石,可这些消耗依然是很巨大了。我们要确保汉中除了必要防守精兵外,其他尽量都是勤恳的农夫。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顶着高额损耗,把成都和巴郡的余粮水运一些到汉中来,才能彻底补足缺口。”

    刘备听了那么有理有据的分析,才不得不叹服,李素的规划原本是非常周密精确的。

    也是到了这一刻,他才意识到五丈原之战的决策主要是错在他自己——李素估计也是觉得那些叛将不敢弑君,所以没必要那么紧张在无准备情况下勤王。那些叛军最多就是杀个王司徒罢了。唯结果论的话,一个司徒被杀确实不值得刘备那么冒险救。

    阳平关之战,累计歼敌四万,军事上是大胜,己方付出的全部伤亡,包括农兵,包括之前大散关的伤亡,总共五六千人。即使把之前五丈原惨败的损失加上去,也就近万。可最大的损失在后勤环节。

    刘备这是空间换时间、粮食换人命。为了让己方士兵、百姓少损失一两万人,所以不在大散关死扛到底,但粮食上付出了巨大代价。

    幸好,西凉军虽然在三百多里的陈仓道上往复走了几趟,倒是没什么东西可破坏,最多稍微烧百姓一些空房子,而这几个县最大的基建设施——梯田,西凉军是不可能破坏的。

    所以房子修一修,来年回来种个地,还有前途很快恢复。

    不过,算明白账归算明白账,刘备心里的不甘心并没有彻底消弭,他还是期待地追问了一句:“真要准备一年半之久才能消灭傕汜的话,兵马岂不是都闲置下来了?伯雅,你素来多有备案,这次怎么不给个上中下策让咱选选?愿闻其次。”

    李素一阵无语:“入蜀以来,益州虽没有长期全面战争,但每年总有几郡处于战乱,中平元年战汉中、巴郡,初平元年下蜀郡,初平二年与今年下南中。彻底让益州全境与民休息一年不好么?备用方案唯有劳民伤财过于此者,不知其次。

    非要在这一年半里动兵的话,得看袁术、刘表是否愿意配合我军讨伐逆贼,如若找到他们与贼勾结或者不愿讨贼的罪过。吊民伐罪夺南郡、襄阳、南阳,倒是可以由南阳攻武关、将来实现从益州与荆州两路夹攻关中——

    入武关夺长安,乃高祖皇帝当年依怀王之约初定长安之法。由陈仓夺长安,乃高祖被封汉王后二攻关中之法。

    但若是袁术、刘表不给我们吊民伐罪的借口,还不想大军闲着,那只能在南中略兴偏师、彻底征服牂牁郡,并让子龙平定荆南零陵、甚至传檄交州。舍此之外,实无师出有名之征。主公若是不甘心,可询之子敬、孝直,非我可知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毕竟年轻,未必洞见天下。”

    李素也觉得到了这个份上,应该主动表示一下谦退的姿态,让刘备兼听则明也好。

    毕竟已经不是区区征西将军的幕府了,未来可能要汉中王吊民伐罪拯救天子,该摆出一副小朝廷的样子。这样李素既好避嫌,又好轻松,何况鲁肃也未必会跟他意见相左。

    刘备连忙说将来会考虑的,但现在别多疑。然后,刘备又接上一句:“那若是完全息兵养民,这一年半里,这些士卒难道就拉去军屯么?可惜蜀郡等地早已田亩拓殖殆尽,除了山林之外几无荒地,数百年号称天府,无处可垦啊。若是如曹操、孙坚等,我早就让士卒专心屯田了。全部派去修治梯田,又不能快速回本。”

    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国开发率确实太高,而且成都平原包括巴郡一共四百万的人口,至今还没有受到过大的损失,也没多少田空出来缺人耕种。

    相比之下,曹操在兖州,因为青州黄巾军的反复洗,倒是有很多荒可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