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成文>修真小说>官居一品 > 第六二八章大赢家
    “那你也不该拦他呀?”徐渭道:“最多不管他,让他凭本事考去。考中考不中都是他的命。”

    沈默闻言沉默片刻,轻声道:“我不相信他的人品,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主因是,我不想给自己找麻烦。”说着声音低低道:“让他落籍陕西的事情,训谨序上合法但在情理卜是站不住脚的,曰巍了舆论不割…不好下台。”

    经济达的地区,往往人文茶萃,读书人多如牛毛,如在淅江乡试名落孙山的生员,到了云南贵州陕西说不定能高中榜。这些地方条件恶劣,汉人数量本就少,读书人较之沿海,更是要少得多,出色的人才,也没法跟沿海地区相比。但为了团结稳定,使科举这一缓和矛盾的神器,能挥最大的作用,朝廷特意照顾落后地区,给予这些省份稳定的名额。虽然在数量上少于达地区,但与读书人尤其是优秀读书人的比例上,可大大出许多。

    所以朝廷规定,必须回原籍考试。也就是说,必须是本地人,而大明朝不带迁户口,你祖宗是哪儿的人,你就只能在哪儿考试。

    但苏志坚当时还不叫这名显然不能在江南考了。因为家乡人知根知底,他姐姐入过贱籍的事情。难免会被捅出来,到时候可真是鸡飞蛋打了。

    当时那小子整个人都颓丧了。苏雪怕他彻底沉沦了,厚着脸皮去求沈默;沈默本事再大,也不敢直接给他改户籍,那真是活得不耐了。

    但他还是把这事儿办成了,因为通过询问得知,苏雪的祖先除了乡籍,还有成籍。

    所谓戎籍,就是军籍的意思,大明的军人子弟,除了必须要子承父业的那位,其余的也是可以读书考学的,而且可以在卫所所在地考试,与乡籍享受同等待遇。这时朝廷为了便于将士戍边,有益于国家,也有益手地方,自然深得上下欢迎。

    只是如同任何一项制度,日久天长。代代相传,便生积弊。比如说这苏家,祖先奉命离开苏州,戍边陕西。后来到了苏雪的爷爷那辈,玄苦读书,以接德卫戎籍应考成功,举家迁回江南、落户原籍的同时,还利用在官场的关系,偷偷保留了自家的毒籍,以备万一,所以他们家既有乡籍,又有成籍这可不是苏雪爷爷创,事实上,许多类似情况的人家,为了子孙着想,都会这样做。

    但这对人家真正的卫所子弟。可是不公平的你们家不是迁回去了吗?你又不是在这生、在这长的。怎能算是戎籍呢?他们岂能容许一个不相干的外人,来挤占本属于自己的名额?

    当然,若定子孙应考时。父辈仍在台上,能跟卫学的督学打好招呼。自然一切顺利,心想事成。可像苏家这种情况,好几十年前的关系,早就人走*光、茶透凉,卫学怎肯为一个外人得罪了一干本地学子?

    所以虽然苏家有成籍,但没有沈默的帮助,当地的卫学定是不肯接收”就像不入县学、府学没法参加乡试一样,不入卫学也是不行的。当时沈默的同年,正在陕西做巡按御史,这点事情自然难不倒他,于是苏雪的弟弟改名志坚,成了绥德卫学中的一员。

    还是那句话,这件事虽然丝毫不违法,但在大明朝,从来都是情大于法的,若是惹得绥德卫的士子们羡慕嫉妒恨,群起而攻之,那可真是黄泥巴跌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所以沈默从一开始,就打算让苏志坚以举人身份参加大挑,然后远离陕西做个,撮尔小官,舒舒服服的过一辈子,苏雪受辱一事,只不过给了他阴掉苏志坚的借口罢了。

    “你真的不管苏雪的感受吗?”徐渭还不死心道。

    “谁的感受也没有我的安全重要”。沈默嘿然一笑道:“我还有很多事没做,还有三个,宝贝儿子没抚养成*人,我不能放任任何危险的可能于不顾

    徐渭有些气闷道:“那你也把徐时行废掉吧,他不同样对不起你吗?”

    “他是不一样的沈默缓缓摇头道:“不管真情还是假意,他都管我叫老师,老师为子弟担些风险,也是应当的。说着笑笑道:“我不喜欢徐阁老的缩头作风,所以不能学他

    “典型的双重标拜

    ”徐渭撇嘴道:“对中意的人,就包庇呵护,对不中意的,连机会都不给

    “呵呵,算被你看穿了沈默笑笑道;“我虽然欣赏徐时行却也没像你说的包庇呵护,我也考验过他,并惩罚过他了,你还要怎样?”